五代刀锋(出书版)_第7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72节 (第2/8页)

荣看到了一反平素的稳重,笑逐颜开,频频举杯的王溥。关西之战,除了自己,王溥也许是受到内心折磨最多的一个人。柴荣走到王溥身边,举杯敬酒:“这次能大获全胜,全仗爱卿选择主帅得当之力啊!要论功劳,爱卿当记首功!”王溥老泪纵横,感动不已。

    ??柴荣还看到了赵匡胤,二人目光相接,心照不宣地轻轻点了点头。事实证明,赵匡胤对关西战局的判断是准确的。这个年轻人,拥有一般武将没有的眼光、头脑和气度。毫无疑问,他应该拥有更加远大的前程。

    ??最后,柴荣走到了王环面前。这是他刚刚亲自任命的骁卫大将军。愿意用生命来坚守承诺与忠诚的人,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宝石。得知了王环在凤州坚守的事迹,柴荣立即接见这位被俘的蜀将,亲手为他解开绳索,并晓以大义,终于令这位勇将降服。“谢陛下不杀之恩,免在下之罪。”王环急忙站起身。柴荣笑了笑:“各为其主,忠于所事,何罪之有。接下来,朕会将一项重任托付给你!”两只酒杯碰到了一起,发出悦耳的脆响。

    ??暂时消除了后蜀的威胁,柴荣的眼光很快放到了江淮之间。唐亡以来,但凡提起淮南,每个中原的统治者都会头疼。当年的中原霸主朱温,大杀四方,甚至把不可一世的李克用也逼得走投无路。唯有淮南,他却先后两次在这里栽了大跟头。“战神”李存勖目空一切,横扫天下,也不敢贸然对淮南用兵。甚至血洗中原的契丹骑兵,面对淮水之险也只能知难而退。这个当年最初由杨行密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,历经内部权斗,大权最终落入杨行密的大将徐温之手。徐温死后,养子徐知诰(后改名李昪)执掌国政,笼络江淮各方势力,终于羽翼大成,遂于公元937年称帝,改国号为唐,史称南唐。李昪死后,其子李璟继位。从那之后,这个从未向中原臣服过的政权,在和中原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李璟一改父亲当年定下的保境安民,不轻易对外用兵的政策,开始向长江上游扩张,先后发动对闽、楚两国的战争,将势力扩张至福建、湖南一带。李璟甚至还与契丹相互勾连,结成密盟,大有南北呼应,觊觎中原之心。对这一切,柴荣自然不会置之不理。

    ??时值隆冬,雪后初晴,腊梅飘香。皇宫万岁殿内,柴荣正与各位将军、大臣们一起就餐。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柴荣忽然叹道:“如今正值大寒,朕在宫中安然而坐,与诸君一起享用美味佳肴。朕对天下百姓没有什么功劳,却坐享上天赐予的禄位,时常深感渐愧。”他犀利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,声音一如既往的坚定:“既然不能像百姓那样耕耘劳作,朕只有亲冒飞矢流石,为民除害了!”一听此言,众人的脸上神采飞扬。看来,皇帝已经下定了向南用兵的决心。平定江淮,指日可待!

    ??第六章 兵指淮南

    ??淮南,唐末以来一直是中原枭雄的梦魇之地。但柴荣知道,不平此地,后周王朝将永远无法摆脱腹背受敌的局面。哪怕他深爱的皇后苦苦相劝,他仍义无反顾踏上了亲征淮南的凶险征途。

    ??28 壮士怀愤激

    ??此时的南唐,正处于微妙的转折之时。倚仗江淮之险,避开了战乱之祸的南唐,在前任国主李昪的治理下曾达到了其他割据政权难以企及的高峰。

    ??李昪,这位曾被陆游评价为“仁厚恭俭,务在养民,有古贤主之风”的皇帝,对局势有着清晰而明智的判断。他称帝后,在位七年,兵不妄动,守土养民,轻徭薄赋,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。当中原陷于连年战乱之时,李昪成功地把中原的苦难变成了自己的红利。他大量接纳从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,不仅妥善安置,还给了不少优待政策,江淮俨然成为令人羡慕的世外桃源,国力日渐强盛,逐渐成为“十国”中的强者。

    ??但这样的局面却在李昪死后开始逆转。李昪的儿子李璟也许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,但绝不是一位称职的治国者。李璟继位后,要么重用跟他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,如韩熙载、冯延巳等人;要么提拔以阿谀奉承为能事的奸佞小人,如陈觉、魏岑等人。而这些人大多是在江淮经营多年的旧僚,关系盘根错节,又贪得无厌,常常为了一丁点利益互相攻击。以宰相宋齐丘、冯延巳为首的“宋党”与中书舍人韩熙载为首的“韩党”,党争尤其激烈。“韩党”痛骂“宋党”是奸佞小人,“宋党”则反唇相讥说对方“嗜酒猖狂”。如此乱象,李璟却充耳不闻,听之任之。南唐朝堂上,天天内斗不止,哪里还有人安心治理国家。

    ??李璟虽然没有什么治国之才,野心却不小。在冯延巳、陈觉等人的怂恿下,他彻底抛弃了父亲定下的守土养民的政策,大举对外用兵。不久,李璟出兵攻打盘踞在福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