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25章 天启谢世 (第1/2页)
这章很难写,但又不得不写,因为它将是一个年轻人悲催命运的结束,同时也是另一个年轻人悲惨命运的开始。没办法,谁让他们是亲兄弟呢,因此才有着共同的特点:悲。 先从老大说起吧,明光宗朱常洛共养了七个儿子,老大朱由校,其余五个夭折,朱由检是老五,朱由校同父异母的兄弟。 由于史料缺失太多,今人对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印象大多源于几本并不权威的著作,如明朝太监刘若愚《酌中志》、清修《明史》、等等。例如其中较为有名的一本就是清人王士禛《池北偶谈》:有老宫监言:明熹宗(天启皇帝)在宫中,好手制小楼阁,斧斤不去手,雕镂精绝。魏忠贤每侍帝制作酣时,辄以诸部院章奏进,帝辄麾下曰:汝好生看,勿欺我。故阉权日重,而帝卒之不悟。大体的意思是说天启皇帝喜欢雕刻镂空木制小楼,经常忙的工具不离手,魏忠贤往往选择这个时机向他汇报工作,天启皇帝忙的顾不上听,就说老魏你看着办,不要骗我就行。长而久之,魏忠贤的权势越来越大,一直到天启临死,还没有觉悟到魏忠贤对大明朝的威胁。 也有不少史书记载天启皇帝不识字,接见国外使臣时有失国体,连诏书都不会写等等。 人云亦云之后,天启皇帝就成了一个大字不识,不懂国家大事,不通军事,崇信太监,滥杀忠臣的无能皇帝典型,这是一部分人思维定式。但是我想,史实的真相并不如此。 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,做了一个个人的推断:朱由校此人贪玩好动(和魏忠贤有很大关系),有点懒,也有些执拗,不太喜欢明朝的知识分子,对亲情友情爱情比较专一,容易信任人,粗通文化(有可能刚做皇帝时文化水平不高,但是经过后天弥补,水平尚可),用人的策略和战略眼光比崇祯高明的多,身体不算太好,怀疑肾脏功能或者肝脏功能不好。凭心而论,比朱由检强得多,因为朱由检的性格缺陷过于明显,举一个简单的例子:在对待袁崇焕的态度上截然不同。先看看朱由校,天启六年的时候,袁崇焕曾上疏夸口说自己只依靠关外屯田就能让后金投降。朱由校在批复中对此提出了六个质问,直戳问题实质(具体资料不在复述,有兴趣的可以查阅),这种行为最起码体现出朱由校作为领导者的不盲从、不尽信、心思缜密、有大局观、战略眼光长远等优点;而朱由检则不同,在袁崇焕的一通忽悠之下,大手一挥把什么专权(吏部不得干涉辽东军职官员任免)、后勤保障、便宜行事、尚方宝剑等诸多特权全部交给了袁本人,直到最后杀袁,可以说袁崇焕的整个遭遇完全可以体现出朱由检急功近利、轻信他人、容易冲动、无责任感、薄情寡义的性格缺陷。(笔者个人见解,不一定正确,见谅) 好了,不多说了,进入正题。 “皇上!你可一定要好起来!奴才日夜都在为您祈福!”一个尽是白发的脑袋,正对着一张偌大龙床,磕头不已。 躺在龙床上的病人是一个面色青肿,嘴唇灰青的年轻人,眼窝深陷,双目无神,一眼看上去,就知道时日无多。 这就是鼎鼎有名的‘木工皇帝’天启朱由校。今年的他刚满二十三岁,这个饱受争议的青年帝王,即将走完他短暂的一生。 跪在床下的正是权倾朝野、红得发紫的‘九千岁’魏忠贤,也许是魏忠贤的苦苦哀求感动了老天,又或是太祖朱元璋的保佑,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朱由校,终于开始醒转。 先是眼皮子动了动,紧接着手指头艰难的动了几下,这几个轻微的动作并没有逃脱魏忠贤的目光,喜的魏忠贤从地上快步膝行向前,握住朱由校的手掌,说道:“皇上,皇上,你终于醒了,快要吓死老奴喽!奴才实在担心的很!”说着,眼泪又流了下来。 朱由校尝试活动下手指,全身浮肿麻木的感觉让他极不舒服。刚稍微用力尝了几下,一阵阵的眩晕就犹如浪涛般袭来,仿佛天地翻了个个,难受! 放弃了挣扎的